對於米其林指南的淺見。
Michelin Guide Taipei #michelinguidetpe2018
⭐️君品頤宮(三星)+想想廚房(必比登推介)⭐️
#關於米其林,總覺得該說些什麼,又不該說些什麼。自知認識不多,不便談論,但即便安處美食同溫層,難免仍會聽到許多謬論。
我覺得作為首屆評鑑,這次(遺珠很多)的名單大致上很ok了,雖然為雅閣沒有二星、龍吟沒有三星叫屈;但今日再訪頤宮,可以理解拿三星的原因—整體氛圍、服務規格、菜色豐富和品質ㄧ致性。
1. 米其林本來就是行銷手法
在法國國內僅有不到3千輛汽車的1900年,這家公司出版指南,就是希望大家多開車四處玩樂、多消耗輪胎。百多年前即有如此高超的內容行銷,與演化至今堪稱縝密的評鑑制度,它家業者難以望其項背。(好比某水商💧)
2. 身為在地人,你會看lonely planet、地球步方台灣版來選擇今晚吃什麼嗎?
如果不會,那為什麼認為米其林指南應該要按照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喜好評選餐廳?甚至質疑它不夠在地化?人家本來就不是發行給本地人看的呀🤷♀️
3. 美食是很主觀的,評鑑只是在之中拉出ㄧ條軸線和客觀標準,重點不是讓店家有所依據,以此拼了命贏星星,而是讓消費者有放諸四海皆準的飲食依據和安全感。
4. 越喜歡批判米其林的人,往往是沒吃過(幾家),也不了解這項指南意義的人。曾遇過前ㄧ秒跟我說米其林有多麼商業、不屑一顧,在告知他昨晚用餐這間餐廳是米其林推薦後,馬上興奮轉身拍店面要po文的人🤦♀️
5. 觀光局贊助米其林,我覺得很應該呀,比花大錢去弄國民旅遊卡、贊助陸客旅遊津貼等項目有前瞻跟建設性吧😒😒😒
—�—�—�—�—�—�—�—�—�—�—�—�—�—�—�—�—�—�—�—�—�—�-
睽違五年再次踏進頤宮,令人眼睛為ㄧ亮的是換了批典雅富貴的刀叉餐具,也嘗到頗有水準的杏仁茶和蛋撻。
而想想廚房有別於印度料理濃豔辛香的模樣,空間菜色和服務皆以輕盈小品的姿態存在。(只收50元洗杯費)